为了跟上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,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,学校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大力度。1993年,副院长关永琛带领几十名骨干教师,在“淡化学科界限、强化培养目标”教育思想指导下,探索出一条教改新路。他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《爱丁堡宣言》中对医学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,结合中国国情,确立了“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”的医学教改模式,并明确该项改革以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为主线,突出加强群体防治、强化预防战略的特点。为配合这一改革,他们编写了一套《医学基础》教材,共四册。新教材本着学生是学“医学”而不是学“学科”的指导思想,“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”,根据需要综合和重组了原基础医学诸学科的知识,实现了形态与功能、生理与病理、理论与实践、基础与临床的有机结合。“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”的改革方案,首先在专科教育中实施。这项改革的总结论文被收入荷兰出版的《社区医学教育年鉴》中,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。1994年10月6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对此做了相关报道。
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学校加强了科技开发工作。1992年4月25日,学校成立了科技开发部,统一管理学校科技开发工作,同时制定了科技开发管理暂行条例和科技校办产业暂行管理条例。1992年,学校共推广、转让8项科技成果。
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,1991年6月25日,学校制定了《关于选拔和培养学科后备带头人的暂行规定》,规定了学科后备带头人的条件、选拔程序以及培养和优惠政策,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思想素质,刻苦钻研业务,积极做好本职工作,提高教学、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。
1991年,孙耀教授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,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每月100元政府特殊津贴。席焕久教授被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“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归国人员”。李泽山教授被授予“全国优秀教师”的称号。1992年,学校有5名中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,有5名教师从国外留学归来,有12名硕士研究生学成回校工作。经过多方努力,76名大中专毕业生来校工作,师资队伍进一步壮大。